021-68453443

士韵家园高层施工项目施工安全分析

2017-03-03 17:47:10 人阅读 分类:论文范文

摘要:
本文针对士韵家园三标段高层施工项目,对现场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使用PDCA循环检查法,对企业管理模式、工程施工特点、人员素质、技术实力等影响安全管理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手段,控制危险源,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在达到该项目安全生产目标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类似工程项目实施中更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层施工,安全分析,PDCA循环检查,安全管理
Safety Analysis High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inTUYUN Garden
GU Wei-feng
Shanghai kaitian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ABSTRACT: Based on three section in TUYUN construction project, this paper identifies existence of the, use PDCA cycle to study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mod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personnel quality, technical strength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safety management, take reasonable measures and methods to control hazards, eliminate all kinds of potential safety problems, to the project safety in produ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goal, summarizes the similar project implementation more effective safety management mode.
Keywords: high-rise construction, safety analysis, PDCA cycle check, safety management
 
引言: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不断完善和进步,但不改变的依然是施工还是需要人来操作。自古以来,在施工各个环节中,人是最主要和关键的。在我自踏入施工行业以来,就一直以安全为第一位的,并且在工作中一直贯彻始终,不论是我参与的多层小区建设,如中山街道花桥小区一期、二期、三期、四期、文翔名苑一期、二期;还是高层小区建设:如士韵家园三标段、沪亭小区等,都始终秉承安全第一的原则去参与工作。
1.项目安全背景分析
本文所研究的项目,为士韵家园三标段工程(A2-1、A2-6地块)包括8幢18-30层的高层房屋及1幢1-3层的经营性公建楼以及1幢1-3层的非经营性公建楼,还包括地下车库、开关站、垃圾房、儿童活动场地等工程,该项目地处浦东新区三林保障性住房一号地块。本工程所有高层房屋均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总建筑面积132711m2,其中地上114496m2,地下18215m2
考虑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企业自身职工的活动、相关人员活动及外供产品或服务带来的风险。根据本工程实际特点和近几年建设系统发生职工发生伤亡事故案例分析,通过现场走访和调查,利用安全检查表法对危险源进行了辨识,辨识的结果形成了危险源清单。
士韵家园三标段在建工程,对照危险源清单,利用LEC模型及其安全风险等级评定标准,对危险源进行评价发现:
(1)高空坠落、机械伤害、触电、坍塌、是施工现场存在的重大危险源,而工人每天都在接触这些危险源。
(2)爆炸、火灾没提到前面论证,但作为重大危险源不得轻视其存在的因素。
(3)食物中毒、传染病、烫伤也不可忽视。
(4)施工现场的重大危险源存在范围极广,控制难度大,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意外发生。
(5)重大危险源发生事故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所以控制目标难度极大。
2.运用PDCA循环对施工安全进行第一轮检查控制
公司针对以上安全风险,经过认真论证,找出对应策略加以控制或改进,消除不可承受的风险。
2.1第一次PDCA循环P(计划)阶段
首先,由本项目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成立建筑施工安全检查小组,根据安全工作目标,分析系统安全现状,编制安全措施实施计划。在进行现状分析时从施工单位当时的安全生产形势和生产状况着手,通过与历史上最好阶段、一般阶段、最坏阶段以及与本施工单位具有可比性的其他单位的同类状况相比较。总体上可以将存在的问题分成技术和管理方面两个部分。安检小组发现,在以往的项目施工案例中,出现比较多的情况是单项施工方案或安全技术措施文件编制的欠缺、违章施工行为、安全生产的意识淡薄、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欠缺专项技术方案等方面(图1),而且这些方面直接或间接都容易导致出现安全事故,造成人员的伤亡,只有不断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意识、知识和能力保障。
2.2第一次PDCA循环D(实施)阶段
安全检查小组根据近年来有关资料的分析,总结出在以往的项目施工案例中,出现比较多的情况是单项施工方案或安全技术措施文件编制的欠缺、违章施工行为、安全生产的意识淡薄、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欠缺专项技术方案等方面,而且这些方面直接或间接都容易导致出现安全事故,造成人员的伤亡。安检小组认为在该项目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具有类比性,经过调查、统计、分析,找出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即: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差、安全教育不够、现场管理有漏洞、技术措施不当、安全监督不到位、意外事故出现应急措施不够适用等。为此,采取以下措施以弥补可能存在的漏洞(见图1):

图1第一次PDCA循环P阶段问题清点鱼刺图
安全检查小组依据细化后的安全措施计划,逐级落实施工单位中各有关部门和个人应负的责任,按照既定进度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各单位或个人可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也可在自身的工作范围内进行新的PDCA循环。经过一定阶段的实施后,安全检查小组召集各分目标负责人,分析和汇总各部门的实施情况,以便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和下一阶段的实施进程进行分析、协调及修正,必要时还可组织有关部门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最后确定出下一阶段的实施计划,通过几次反复循环直到所制订的目标最终全部完成。
表1第一次PDCA循环D阶段问题对策表

序号 项目 现状 目 标 措施
1 专项施工方案 欠缺 提供 编制
2 安全技术措施文件 欠缺 提供 编制
3 专项技术交底 欠缺 提供 执行技术交底制度
4 施工行为 违规 规范 加强监督,及时纠正
5 安全意识 淡薄 增强 加强教育
6 安全教育 欠缺 完善 加强教育
 
2.3第一次PDCA循环C(检查)阶段
当制订的安全目标达到或计划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施工单位各部门各单位均针对自身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如:完善了单项施工方案或安全技术措施、技术文件的内容,特别是其中一些涉及到人身安全的具体技术方案,进行了必要的细化并交底于施工专业人员;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杜绝施工过程中的侥幸心理;检查施工人员要进行作业的使用工具、施工区域、安全后备措施,防止因为物品工具的故障或不足酿成灾祸,如脚手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产品设计是否规范,物品的摆放是否整齐合理等。以上的整改措施取得初步成效,但其最终的整体的效果如何,还需施工单位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检验和确认,这种对初步实施效果进行检验或确认的过程称为成果巩固期。巩固期过后,企业安全管理日标负责人或其业务主管部门应及时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最终的检查和评估。检查评估的内容一般应包括:安全计划的实施程度,原因何在?完成的效果如何?经过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安检小组主要在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发现了问题:
2.3.1.技术方面
操作人员违章作业。此种脚手架属侧向支撑结构,架体荷载通过主框架、斜拉杆及附墙架传给建筑结构。在改变斜拉杆位置时,作业人员应该先进行一棍主框架拉杆拆除,并按新位置将附墙支架固定后,才能进行另一棍主框架的拆除和固定。而作业人员采取了将数跨主框架附墙架同时拆除的方法,使脚手架支撑点明显减少,这就有可能造成架体失稳倒塌。附着式升降脚手架质量不合要求。此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附墙支架及吊环经改造加长后,部分焊缝未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如果未经检查确认就盲目使用,受力后容易导致破坏,使脚手架失去支撑发生坍塌。
2.3.2.管理方面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主要是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同时,又是保证生产处于最佳安全状态的根本环节,所以必须足够的重视。经过检查主要发现了以下的问题:
脚手架违章使用:按照规定:脚手架在升降和使用情况下,应确保每一主框架的附着支撑不能少于二处。而该脚手架没有严格执行交接验收,致使作业人员随意上下,在脚手架没有足够的附着支撑情况下安排人员上架作业,就有可能导致脚手架失稳。
另外,脚手架在进行装修作业时,规定同时作业不得超过3层,而该脚手架上铺设了5层脚手板,作业层数严重失控,为发生安全事故埋下来隐患。另外,还存在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差、基层未做好、现场管理有漏洞、技术措施不当等的问题,尽管在检查阶段之前的实施阶段采取了相关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由于不可能通过一次PDCA循环就彻底解决,所以还需要在第二次、第三次PDCA循环中进一步完善(图2)。
安检小组根据方案、施工工艺流程要求,在检查计划和措施执行的过程中发现了技术文件编制欠周全、脚手架安全稳定性、安全管理机制不能有效运转、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没有专项施工技术方案等问题。

图2 第一次PDCA循环C阶段问题清点鱼刺图
2.4第一次PDCA循环A(总结)阶段
PDCA循环的关键环节是总结阶段,它是安全水平改进与提高的基础。在该施工项目所采用的具体做法为:对实施情况检查评估(C阶段)后,施工单位安全管理目标负责人召集与安全有关的所有单位或部门的负责人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地讨论、汇总和总结,并将有效的经验或措施用书面形式固定下来,依照既定的工作程序纳入企业有关的技术或管理标准之中。经过业主、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的共同总结讨论达成共识:附着式脚手架支撑点、焊缝、对现场施工的管理等方面是出现的主要问题,比较容易直接造成安全事故,必须要尽快的予以解决。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施工技术由于产品未定型,从设计、制作到使用管理,仍有不同程度尚待改进的问题。由于各地管理不到位,造成了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仍需尚待加强管理;一些产品在经过鉴定后,产品单位为了本单位的利益,又进行了局部变更,使供给施工单位的产品与鉴定的产品不一致,但监督单位只是宏观掌握规定,并不详知具体设计、制作要求,所以隐患不能及时被发现和制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施工组织要求具有专业水平和较高的组织能力,必须经培训具有相应资质,且主要管理人员熟悉规范、懂得施工程序。目前一些施工现场的管理混乱,不严格按照规范施工,多是用“没出事”和“不死人”作为自己管理没问题的理由;另外,在监督方面必须承认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一些监督检查人员对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施工技术并不十分了解,对建设部的专项规定未进行系统学习,因此监督检查流于形式。
在第一次PDCA循环的计划(P)阶段,各单位根据以往施工项目类似问题采取的总体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但还是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所发现问题提出对策表(表2),并于下一轮PDCA循环中给予解决。
表2第一次PDCA循环A阶段问题对策

序号 项目 现状 目标 措施
1 支撑点数量 不够 足够 增加支撑点
2 交接验收 不合格 合格 加强监督,形成验收制度
3 脚手架数量 过多 合格 拆除不使用的脚手架
4 脚手板 不合格 合格 维修或更换旧脚手板
5 施工行为 个别项违规 规范 较强监督力度
6 安全教育 欠缺 提供 较强教育
 
3.第二次执行PDCA循环
经过第一轮安全检查整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现状有了明显的提高,但随工程的进展,有新的安全隐患陆续产生,仍有部分存在的安全隐患整改不彻底,需要开展下一轮PDCA循环。
3.1第二次PDCA循环计划阶段
第二次PDCA循环结果是新老问题同时出现,但是相比较第一次的宏观安全控制,除了首先需要对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及时制定解决方案外,第二次的计划更加着重于对各个安全问题的细节进行分析,针对第一次PDCA循环C(检查)阶段发现的附着式脚手架支撑点、焊缝、现场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安检小组迅速制定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另外,还存在着物品摆放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
物品未分类摆放,摆放不整齐,垃圾未及时清理,砌筑时未及时使用砖头等方面;还有在紧急应对措施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安全绳套的检查不仔细,在施工现场不能摘下安全帽,紧急医疗药品和设备未到位,安全撤离通道堆砌较多杂物影响畅通性等。施工现场的混乱,也给安全生产带来了不利的因素。为给作业人员创造一个安全、清晰、秩序井然的工作环境,应该在每个工程开工时,对机械设备、材料进行统一规划,使工程一开始就具备良好的安全施工环境。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使作业人员形成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良好工作态度,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项目检查小组为分类施工单位根据检查情况作了不合格问题统计,对主要问题作了因果分析。检查小组对产生物品工具摆放不合理,安全后备措施不周全,专项技术方案的实施不够规范等问题运用鱼刺图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技术措施不到位、工序衔接未控制好、安全意识不够和物品管理无序是主要原因(见图3),这样就完成了第二次PDCA循环中的计划阶段。

图3第二次PDCA循环P阶段问题清点鱼刺图
3.2第二轮PDCA循环实施阶段
根据上述P(计划)阶段所绘制的问题清点鱼刺图和问题对策表,施工单位在管理方面进行了分片分块地指派,专人负责管理,出现不足马上纠正,并且对所负责内容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要求负责人员定期进行总结报告,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将实施解决的进展及时上报安检小组备案。针对发现的脚手架安全性、管理规范性和产品合格性问题,检查小组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方案(表4),如下:
表3第二次PDCA循环D阶段问题对策表

序号 项目 现状 目标 措施
1 脚手架支撑点 不够 支撑足够 增加支撑点,检查验收合格方可使用
2 支架和吊环的焊缝 不合格 焊接合格 修补焊接问题,吊装前检查安全性
3 安全装备检查 不仔细 符合规定 加强监督检查,定期鉴定
4 应急措施 不够 应付突发事故 添置必要应急救援物品、开展救援演练
5 物资摆放 混乱 合理有序 制定标准,分类整理
6 建筑垃圾处理 未处理 整洁环保 严禁焚烧,分类处理、及时清理
 
(1)加强技术交底。对施工工艺流程图中各项技术措施的方法、原理、作用进行讲解、分析、说明,使每个操作人员明确各项措施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并实行安全质量否决制,做到施工全程有检查监督,确保工序安全质量。
(2)加强操作监督,确保工序衔接。召集班组全体操作人员强调各项工序操作要点以及操作者间的技术配合,各工序按施工技术标准进行安全质量控制,做好施工全过程的安全质量检查监督,确保工序衔接适时可靠。经过小组的共同努力,各项对策措施的落实,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已得到控制。
(3)人员合理分工,奖惩人性管理。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合适的人员负责管理,将责任分配给适合的人员,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
另外,针对物品摆放、分类无序的问题,检查小组采取如下对策:安排专门的人员对物品的统计、分类和摆放负责,详细记录施工过程所需的物品和材料,据物品材料的易用性和安全性来规划整理,将常用的物品安放到易于取用的位置,将不常使用的物品安放于其他位置,并做好记录上报工作,使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为作业人员的顺利出工提供方便。
施工单位同时建立严格的安全教育制度,因为落实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是贯彻《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纪律,是安全生产的保证。奖罚制度,文明施工、管理好的与年终考核奖励挂钩,管理失误的给予较高金额的罚款处理,考虑到实际情况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还要在奖惩制度实施过程中适当考虑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如因为不可抗拒力因素(如疾病、天气等)造成的管理责任酌情处理,体现出“制度严格执行,管理兼顾人情”的人性化管理特点,有利于凝聚施工作业人员的凝聚力,也为全局的调控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就完成了第二次PDCA循环中的实施阶段。
3.3第二轮PDCA循环检查阶段
根据对策与措施,施工单位组织了现场施工,发现在人员合理分工、施工工序衔接和技术交底工作等方面都较第一次PDCA循环有了较大的进步,特别是在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施工技术方面,尽管产品未定型,从设计、制作到使用管理,仍有不同程度尚待改进的问题,但是由于严格遵照建设部的规定和项目施工执行计划方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一边执行一边改进,从总的方面来讲,施工安全得到了保障。安检小组还检查了在第一次检查阶段出现过的现场材料的堆放及设备的管理问题。检查的项目有:料场清理、设备运转、仓库管理等项目(见图4),尽管较第一次PDCA循环时有较好的改善,但还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需在下一次PDCA循环中解决。

图4第二次PDCA循环C阶段问题清点鱼刺图
3.4第二轮PDCA循环总结阶段
第二次A(总结)阶段主要针对第一次出现的比较严重的施工安全问题的出现、解决方案、实施成效等方面进行讨论总结。通过加强技术交底,加强操作监督确保工序衔接流畅,合理分配人员、科学奖惩等改善方案,基本上解决了所发现的比较严重的安全问题,例如手持用电机械电缆线受到刮蹭导致绝缘皮破损,作业人员有触电危险,料库灭火器超过安全检验日期需及时校验,对于局部区域物品摆放不合理,安全后备措施不周全,专项技术方案的实施不够规范、日常资料流于形式等现象,是属于影响相对较轻的问题,虽然在直接对施工安全影响方面不及脚手架稳定性或焊缝等问题严重,但是一旦掉以轻心未能及时解决,就可能会间接引发严重的事故,对建筑施工安全造成影响。因此,针对这些相对次要的问题,仍然需要制定详细的解决方案,制定出相应的问题对策表(表4),并在第三次PDCA循环中予以解决。
表4第二次PDCA循环A阶段问题对策表

序号 项目 现状 目标 措施
1 材料堆放 不合理 合理有序 重新分类整理,砂石料成方,砖成垛,临边等危险部位不可堆放
2 电缆线 绝缘皮破损 安全 维修或更换
3 仓库管理 不合理 合理有序 物资分类整理,标识明晰
4 设备保养 不及时 及时有效 制定维修保养检修制度,完善保养及交接班记录
5 思想教育 欠缺 加强 加强教育
 
结论
近年来,建筑市场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安全事故,不断有新的问题在涌现出来,只有通过现场项目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共同树立起安全生产的旗帜,始终以安全施工为第一要务来抓,不仅仅是通过一些安全教育、安全交底等方式进行宣传,还需要通过现场的应急演练、事故宣传片、宣传画等多种形式来使安全深入进入施工现场的每一个管理和施工人员的心里。
另一方面针对项目施工存在安全管理的不足之处,利用因果图分析产生的原因,运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整改,使工程在管理上不断的提高,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李相平,张利华,武巧珍.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研究.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6.,3(1):50-52.
[2]王子宏.国际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模式.中国工程咨询.2008,5:15-18.
[3]王梅玲.建筑安全管理方法探索.建筑安全,2005,6: 43—45.

相关资讯